走在智赢智能的车间里,看不见宏大的流水线,只有精密的组装台、检测仪和激光刻蚀设备。工程师正在调试最新一代编码器,屏幕上跳动的数据精确到微米级。
在这里,没有人谈论“颠覆”或“风口”,他们更愿意聊“精度”“稳定性”和“客户工艺”。正是这种扎根实业、专注细分的态度,让智赢在十年间一步步走通了从技术替代到品牌突破的道路。
''让中国智能装备与世界同步'' 这不仅是印在智赢公司介绍册上的使命,更是其发展的行动指南。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,智赢智能用十年时间深耕直驱赛道,在微米尺度上“磨”出“利刃”,成功自主研发直线电机、力矩电机、驱动器与光栅编码器,将定位精度提升至±2微米以内(约头发丝直径的1/40),实现直驱系统核心技术闭环的全自主化。它不仅打破了海外技术垄断,更成为中国高端装备迈向自主可控过程中,一位关键的“破壁者”。
十年磨一剑,从贸易转型技术突围
2013年,曾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从事贸易工作的刘阳升,敏锐察觉到国内高端装备对精密运动控制的需求正在萌芽。他放弃贸易业务,成立了智赢智能,并邀请了从事直线电机技术研发的王火华加盟,毅然投身直线电机的自主研发。
从技术攻坚、市场开拓,到团队组建与资金周转,智赢智能在“从0到1”的初创阶段遭遇了重重困难。尤其在最艰难的时刻,团队曾为筹措一笔300万元的紧急融资四处奔波,却屡屡受挫,一度陷入巨大的资金压力与生存危机。但也正是这样的困境,让企业管理层清醒地认识到:只有不断夯实内部管理、坚持产品创新,才能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真正立于不败之地。
凭借这份坚持,智赢智能终于迎来突破。2015年,即公司成立仅两年后,智赢智能便推出国内首款高推力密度的超薄型直线电机,一举打入市场,并成功进入多家头部设备企业的供应链体系,大部分合作延续至今。凭借该产品的成功,智赢智能逐渐在行业中站稳脚跟。
产品的成功为智赢智能注入了发展底气。自2017年起,公司进入持续盈利的良性发展通道,营业收入从约2000万元稳步增长至2024年的逾2亿元,7年增长约10倍,成长轨迹清晰而稳健。
随着市场需求的迭代,智赢智能进一步拓宽业务边界,2018年,智赢装备将业务拓展至面板、锂电、光伏、半导体等设备市场,针对性地开发并推出了相应的直驱产品。此后,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、光伏发电跨入平价上网时代,终端市场需求井喷,智赢智能凭借提前布局的产品矩阵顺势而为,如今,其在国内直线电机领域的市场排名稳居前3位,核心竞争力在实战中持续夯实。
何谓直驱?微米级精度背后的技术跨越
跨过创业“死亡谷”后,如何找准细分赛道实现新的突破,成为摆在智赢装备面前的新命题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,智赢装备采取了差异化竞争的策略,通过瞄准直驱电机行业细分赛道,围绕客户需求提供全面解决方案。
什么是直驱?与传统伺服电机相比,它有何优势?董事兼董事会秘书谭晓鹏以通俗比喻解释:“传统伺服电机如传统自行车,动力需经链条传递;而直驱电机犹如电动自行车,直接输出动力,响应更快、控制更准、噪音更小。”该技术消除了机械传动中的背隙、磨损与精度衰减问题,可实现微米级、亚微米级的精度控制,例如在锂电涂布中能将极片厚度误差控制在±2μm以内。
不过,直驱系统的技术突破并非易事,其三大核心部件—电机、驱动器与编码器长期由日本、美国、以色列、新加坡等国际品牌垄断,尤其高性能驱动器和光栅编码器的技术壁垒极高,成为制约国产替代的关键环节。
为打破这一困境,智赢智能持续攻坚。2021年,智赢推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AKS系列驱动器,并于次年下半年实现批量销售;2022年,自研光栅编码器成功量产,最高分辨率达到0.05微米,最高重复定位精度±0.1微米,关键技术指标比肩国际一线水平。
如今,智赢智能已成为国内少数同时掌握电机、驱动器与编码器三大核心技术的企业,具备从核心部件到系统集成的全链路能力。其直线电机模组可实现重复定位精度±2微米以内、最高速度5m/s、加速度10G的卓越性能,产品广泛应用于锂电、面板、半导体、3C等领域众多知名一线厂商的高端生产装备中。
从实现进口替代,到进军前沿领域,智赢正从国产细分领域的“隐形冠军”向国际竞争舞台迈进,成为中国智能装备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重要力量。
不追风口,但求稳进
即便产品性能逐步接近,智赢仍清醒意识到,国际巨头仍享有显著的品牌溢价和客户信任优势。“相同性能参数的产品,国外品牌价格更高,但客户仍倾向于选择它们,这是国产高端零部件普遍面临的现实。”
为打破这一“信任壁垒”,智赢智能坚持双轨并行的发展策略:一方面锚定技术根源持续攻坚,逐年加大研发投入力度,与知名高校合作,从材料配方、控制算法、核心芯片等底层维度突破技术瓶颈,不断夯实产品的硬实力;另一方面则围绕“运动控制”核心能力拓展生态边界,在深耕现有市场的同时,积极布局半导体、人形机器人等新兴应用场景,以更丰富的产品矩阵满足多元需求。“我们始终明确自身定位,坚决不做整机,而是聚焦核心零部件赛道做深做透,在核心领域内持续延伸产品线,提升综合服务能力。”
清晰的战略方向与扎实的技术积累,为智赢智能带来了发展机遇与认可。2023年,公司成功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,标志着其在细分领域的竞争力获得官方肯定;同年,智赢智能成立子公司,正式将半导体纳入业务版图,向更高附加值的赛道迈进。资本也在加速涌入,目前公司已完成多轮融资,引入华登国际、穗开投资、显智链(京东方)等产业资本和投资机构,并已被列入东莞市上市后备企业名单。
在董事兼董事会秘书谭晓鹏看来,企业的长远发展不仅需要技术与战略的支撑,更需要坚守正确的价值观,他引用董事长刘阳升常提的一个例子:“很多人热衷于鼓吹‘把梳子卖给和尚’,认为那是销售的本事。但我们从不认同,梳子,就应该卖给真正需要梳头的人。只有切实为客户创造真实价值,合作才能走得长远。”2022年,某家龙头企业正在寻找驱动器产品的国产备份供应商。尽管对方技术门槛极高、验证标准严苛,智赢智能依然毫不犹豫地迎难而上。董事长刘阳升亲自带队,驱车1300公里奔赴客户现场实地测量、调试测试。首次验证虽未尽善尽美,却已是当时国内企业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准。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,团队根据客户反馈反复优化产品、打磨细节,最终实现批量交付,用坚持与实力赢得了客户的认可与信任。
从贸易代理到自主创新,从单一产品到技术闭环,智赢智能的十年成长路,正是中国高端零部件“国产替代”的缩影。没有惊天逆转的技术神话,也没有陡峭增长的故事,它凭借的是——抓住需求、死磕技术、信任客户、稳步迭代。
在“世界工厂”东莞,或许还有无数像智赢智能这样在细分赛道默默耕耘、潜心钻研、敢于担当的“小巨人”,它们没有惊天动地的规模,却用一个个“小而美”的产品,撑起了中国制造业的“筋骨”。
“我们也许不是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,但我们希望成为最稳的那一颗。”董事兼董事会秘书谭晓鹏这句话,或许正是智赢智能,乃至一代中国制造坚守者共同的独白。
文章来源于东莞日报网